|
|
|
|
|
|
|
|
|
|
|
2016/10/17 8:53:22 学生 大学生 高中生 初中生 小学生 sogou
  站内导航
  学位服展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位文化>>中国学位制度概述——兼考博士、硕士、学士诸名词之由来
 

中国学位制度概述——兼考博士、硕士、学士诸名词之由来


  2007-7-19 邸永君

博士衣冠

硕士衣冠

学士衣冠

    中国学位制度之施行,始于1935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仿效英美体制,制订并颁布《学位授予法》,选择汉语中原有的 “博士”、“硕士”、“学士”等三个名词对应欧美学位制度中的Doctor、Master、Bachelor等三个级别(degree)。同时,对学科门类、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各级学位的学术标准及评定办法等亦做出详尽规定。此乃中国现代学位制度之开端。但由于国难深重,战乱频仍,使该项制度未能得到认真施行。到新中国成立前,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数百人。当时,拥有学位者多为教会学校毕业生和留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但未实行学位制度。截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万余人。1966年,文革乍起,斯文扫地,致使原本落后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断达12年之久。
  1977年,春江水暖,百废待兴。发展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几乎在恢复高考制度同时,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进行。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沿用1935年即已规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等名目以形成三级学位制度,并规定学位授予之学科门类与相应学术标准。我国较为完善的学位制度自此建立,中国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开始携手并进,相得益彰。
  转眼二十年时光忽焉已过,中国在学位制度的完善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等两方面皆已取得突出成绩。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学位质量基本得到保证、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学位授予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业已形成。目前,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近500万名学士,40余万名硕士,5万余名博士;在校研究生已超过20万人,其中博士生5万余人。有此制度和途径,使诸多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并将才华奉献于社会。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正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相当一批人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硕士生的培养已经基本做到立足国内,并为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国内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国家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来源。
  而细考博士、硕士和学士之名目,皆非舶来而产自本土,且是国人耳熟能详之词汇。博士和学士乃学官之名,原本各有职掌;而硕士则是对贤能之士之美称。现就所知将其大要予以罗列,以飨同道。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属太常,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另有律学、算学、医学博士等名目,属国子监,皆为教授官。明代时,五经博士属翰林院,成为孔孟颜曾等先儒诸族后裔之世袭官职,不治院事。自汉代起,又有“博士弟子”之目。据《后汉书》卷四,“武帝时置博士弟子,太常择人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焉。”即受教于诸博士之学子也。唐代以降,以太学生受教于博士,故而以“博士弟子”称之。至明清两代,地方各府州县皆设官学,其学生乃经科举考试而获出身之生员(即秀才);于京师设国子监,其学生皆来源于上述各级学校之贡生,有五贡之目,即恩贡、优贡、岁贡、拔贡(明代称选贡)、副贡。因皆受教于博士,皆统称为“博士弟子”。另,博士之影响渐扩至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明末时,建州女真勃兴,努尔哈赤有书房之设,掌文案者赐号“巴克什”(满语baksi),即为汉语“博士”之音译也。
    硕士非官名,而是指贤能之士。《新五代史•张居翰传》中有“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者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之语。另,硕士亦有“积学之士”之意。宋曾巩《元丰类稿•与杜相公书》中“宿师硕士,傑立相望”之语,即是此意。
    学士者,当初乃指在学之贵族子弟。《周礼•春官•乐师》有云:“诏及徹,帅学士而歌徹。”《尚书注疏》卷第一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后亦泛指学者文人。《庄子•盗跖》有云:“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于封侯富贵者也。”魏晋六朝时,征文学之士掌典礼、编纂、著述诸事,通称学士;诸王及节帅皆得置学士,以师友相待,无定员、品秩。唐开元时,置学士院,官员称翰林学士,掌起草皇帝诏命。至明清时,于内阁置学士,翰林院置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另,唐中宗李显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置大学士,以象四时;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之;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大学士,以殿阁(文华殿、文渊阁等)名冠之,以备顾问。其后渐以重臣兼领,地位日隆。清因之,设殿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为文官极品,赞襄机务,统率百僚,朝野多以丞相目之。其与学士相较,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也。
    博士、硕士、学士诸名目,本当随社会转型而乘风而去,淡出现代人之视野,但由于学位制度之建立,赋予其崭新涵义而得获新生。其大名如雷贯耳,学子心向往之。曾获上述头衔之诸位先贤前辈如若有知,定当深感欣慰而含笑于九泉之下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员工天地
http://iea.cass.cn/ygtd/html/mzs_2007071915325283988.htm 


上海剑牛礼服---学位文化的传承者!! !


发布者:剑牛
更新日期:2008-6-25
浏览次数:7923